他们,是知识的探索者
是创新的实践者
更是时代精神的传承者
他们的故事
是勇气与坚持的赞歌
是梦想与现实交织的绚丽画卷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认识
材料学院荣获全省研究生“十佳之星”的Ta们!
全省研究生“十佳实践之星”胡志文

个人简介
胡志文,男,中共党员,景德镇陶瓷大学2021级材料科学与工程博士研究生,师从董伟霞教授。 在校期间深耕功能陶瓷制备及其产业化应用研究,主持江西省教育厅科技项目2项(含在研课题《动态内置电场下Ag/BaTiO3等离子体压电-光催化耦合研究》),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项目6项。获江西省政府奖学金、景德镇陶瓷大学校友基金会奖学金等多项荣誉,并三度斩获中国国际“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全国铜奖(全省金奖1项、全省银奖1项),彰显“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创新能力。
学术成果
聚焦功能陶瓷领域,构建压电催化研究体系。 以第一作者发表SCI/EI论文10篇,其中中科院二区Top期刊《Ceramics International》《Journal of Alloys and Compounds》等高水平论文5篇,系统揭示钛酸钡微纳结构调控与压电催化性能的构效关系。创新提出的“溶剂热法可控构筑枝晶结构”“低温合成四方相BaTiO3”等技术路径,为高性能压电催化剂开发提供理论支撑。研究成果获授权发明专利3项,其中“四方相钛酸钡枝晶微纳结构制备方法”等专利实现从基础研究到应用开发的跨越式突破。
个人寄语
作为一名新时代生力军,学历提升的同时更要强化自己的责任感,要将自己的研究课题与社会产业 紧密绑定,为行业多做贡献。未来的科研征程中,我将继续以“顶天立地”为准则——既要在基础研究领域攀登高峰,更要在成果转化阵地深耕细作。因为深知:实验室里0.1%的性能突破,可能是撬动某个行业变革的支点;学术论文中的一组数据模型,或许正孕育着改变千万人生活的科技力量。这,就是我们这代人应有的学术担当。
全省研究生“十佳学术之星” 朱文

个人简介
朱文,男,汉族,中共党员,1998年11月生于江西赣州,景德镇陶瓷大学2021级材料学硕士研究生,师从沈宗洋教授。在校期间曾担任研究生院工科一支部团支部书记及班级生活委员,展现出卓越的组织协调能力。凭借扎实的学术积累和创新能力,先后荣获2023年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多次江西省学业奖学金等多项荣誉,并主持完成江西省研究生创新基金项目《B位稀土离子掺杂增强BNBST弛豫铁电陶瓷介温稳定性及储能特性研究》,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江西省重点科研项目3项,彰显出突出的科研领导力与团队协作精神。研究生期间始终秉持“知行合一”的理念,在学术研究、社会实践与专业竞赛中全面发展,取得系列成果。
学术成果
学术研究聚焦弛豫铁电陶瓷材料改性领域,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高水平论文9篇,其中SCI论文7篇(涵盖中科院一区top期刊《Journal of Materiomics》《Ceramics International》、二区顶刊《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eramic Society》等权威期刊),中文核心论文1篇,合作发表论文2篇。研究成果系统揭示了稀土掺杂、复合改性等策略对陶瓷材料介电温度稳定性及储能特性的影响规律,多篇论文入选ESI高被引潜力成果。2023年受邀在第二十二届全国高技术陶瓷学术年会作题为《B位稀土离子掺杂增强BNBST弛豫铁电陶瓷介温稳定性及储能特性研究》的口头报告,学术影响力获业界高度认可。
个人寄语
红烛摇曳,初心灼灼,未来征程上,我将继续秉持初心使命,继续以“红烛精神”自勉:既要保持“甘坐冷板凳”的学术定力,在材料基础研究领域深挖百米;更要锻造“敢闯无人区”的创新胆识,让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实现人生价值和抱负。因为深谙:真正的学术之光,当如红烛般既照亮未知的黑暗,又温暖现实的大地。这,就是我们这代人的使命答卷——用创新之火熔铸发展引擎,以报国之志浇灌产业沃土,在科技自立自强的宏阔图景中,书写属于新时代中国青年的炽热篇章!
凝聚榜样力量
砥砺实干担当
榜样引领 与优秀同行
追光的人
终会万丈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