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瑞强:从材料出发,用科研行动践行陶瓷人的使命
2022年07月18日 14:34  访问量:

近日,由江西省教育厅组织开展的江西省研究生“十佳学术之星”、“十佳实践之星”评选结果揭晓。我校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博士研究生杨瑞强荣获“十佳实践之星”。“非常感谢我的博士生导师汪永清教授和常启兵教授,以及我的硕士生导师周健儿教授和包启富教授,老师们不仅教导我科学研究的系统性和规范性,还指引我以产业化应用为研究基础,真正把科学研究谱写在祖国需要的大地上,科研路上有幸得到四位老师的言传身教让我受益终生。”杨瑞强用朴素的话语感慨十余年里老师对他的教导与帮助。

杨瑞强,河北邯郸人,在2015年、2019年分别本科、硕士毕业于景德镇陶瓷大学,2019年就读我校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博士研究生。11年里,他多次获国家级、省部级、校级奖学金,在EI和北大中文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1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4项、授权外观专利3项,在审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2项。这是杨瑞强的11年,他逐步成长为同学们眼中的“陶瓷探索者”,怀抱科研梦想,执着无畏前行。

“碗、杯、盘、罐、瓶等,这是人们司空见惯的陶瓷形状,这些固有的陶瓷器形归根结底还是受限于材料,唯有陶瓷材料的创新才能带动陶瓷产品的创新。”杨瑞强进行过无数次实验,尝试过上百种方案,他用自己的力量一步步改变着陶瓷的形状。还记得他在读硕士的时候,有一次老师找人做实验,没有了解过特种陶瓷的他积极主动参与,想趁此机会了解学习。在实验中,杨瑞强发现陶瓷原料中无黏性的脊性材料在老师的操作下实现可塑性,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好奇地询问老师:“这种技术能否改良一下用到传统陶瓷领域呢?”这时老师也提起了兴趣对他说道:“很好的想法,你可以试一试”。之后在老师的鼓励下,杨瑞强带着2名本科生一起在实验室研究,不懂的地方就一步步分析原因、一点点去查阅资料、一次次去请教老师,连续进行了三个月的调试,最终做出了初代高塑性陶瓷泥料。

“一个人不能没有对知识的渴望,不能没有对热爱的向往”。读研期间,他先后在《硅酸盐学报》《硅酸盐通报》《中国陶瓷》《人体晶体学报》等期刊上发表《P2O5对(K,Na)2O-CaO-Al2O3-B2O3-SiO2系分相汝浊釉性能及结构的影响》《中温氧化双层花釉的反应过程研究》《中温氧化双层花釉的制备及研究》《光学碱度对中温RO-R2O-Al2O3-B2O3-SiO2系釉玻璃结构和性能的影响》等11篇学术论文,其论文在EI和北大中文核心期刊多次排行第一,并多次参加学科竞赛,累计获得国家级奖项3次,省部级奖项10余次。

勤苦专研、奋发向上,再创陶瓷新技术、新材料。11年里,杨瑞强的研究领域从陶瓷泥料的高塑性研究,到陶瓷釉料的低成本制备和多样性装饰,再到陶瓷膜材料的制备及其在多种复杂废水体系中的处理应用,他从材料的角度出发,用科研行动践行陶瓷人的使命,在打造强瓷古镇的道路上挥洒热血和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