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网】欢迎报考景德镇陶瓷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风采
2023年06月09日 17:03  访问量: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创办于1958年,是景德镇陶瓷大学办学历史最悠久的学院之一。学院下设8个本科专业,其中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3个,省一流专业建设点6个,教育部特色专业1个,教育部和江西省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计划专业2个,江西省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江西省品牌特色专业3个,江西省应用型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实施专业1个。学院拥有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有材料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与工程热物理、环境科学与工程等3个一级学科学术型硕士点;有材料与化工、能源动力等2个专业学位硕士点。材料科学与工程入选江西省“十二五”高水平学科、“十三五”“十四五”一流学科,动力工程与工程热物理是江西省“十二五”重点学科。教学、科研实力雄厚。

  学院建设有“陶瓷材料工程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材料工程”和“化学”等2个江西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学院建设了“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核心课程”国家级教学团队,“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和“热工基础系列课程”等2个省级教学团队。拥有科技部“国家日用及建筑陶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发改委“国家地方联合陶瓷新材料工程研究中心”、教育部“绿色陶瓷工程研究中心”、江西省“陶瓷材料绿色生产技术”协同创新中心、中国轻工业功能陶瓷材料重点实验室,江西省“先进陶瓷材料重点实验室”、省“能量存储与转换陶瓷材料工程实验室”、江西省高校“无机陶瓷膜重点实验室”等多个学科科研平台,同时建设有江西省“先进陶瓷材料与装备”、省教育厅“先进陶瓷材料”“薄膜与微结构材料”等科技创新团队。

  学院现有在校本科生近1800人,硕士、博士研究生260余人。现有教职工130人,其中教师95人,实验教师20人,行政人员15人。教师中教授33人,其中二级教授5人,副教授60人,博士生导师39人,硕士生导师80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86人。教师队伍有“井冈学者”特聘教授2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4人、省政府津贴3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人、江西省“赣鄱英才555工程”领军人选5人、省“双千计划”人才7人、省主要学科学术和技术带头人9人、省教学名师2人、省“青年井冈学者”5人、省骨干教师7人、青年科学家(井冈之星)培养对象7人、省级名师工作室2个。

  学院教师科研、教学成果丰硕,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各1项,其他省部级科研、教学成果奖40余项。学院教师每年获批国家、省部级科技项目30余项,企业委托横向科技项目20余项,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近200篇,获国家发明专利30-40项,为行业和江西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业界具有重要的影响。


  专业介绍


  (一)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


  专业简介:专业创建于1958年,原名陶瓷工艺,1986年更名为硅酸盐工程,1998年更名为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依托材料学科1988年获得硕士学位授权,2013年获博士学位授权。专业2000年入选江西省首批品牌专业,2007年入选教育部特色专业建设点,2009年成为江西省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专业,2011年入选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和省高校卓越人才培养计划,2015年入选江西省高校首批转型发展试点专业,2017年被中国科教评价网评为年度全国第二名,2018年专业综合评价全省第一,2019年入选江西省一流优势专业建设点、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2022年被校友会评为全国大学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排名第一,2022年专业综合评价全省第一,入选江西省“十四五”一流专业。专业目前拥有国家和省级教学团队各1个,在建省级高水平教学团队2个。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备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具备在材料工程及其相关领域,尤其是以陶瓷材料领域为主、陶瓷基复合材料及其它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领域为辅,从事科学研究、产品开发、生产管理、技术服务等工作的创新型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专业方向:专业依托学校优势学科,以“立德树人”为宗旨,加强基础知识教学,突出实践应用能力培养,坚持陶瓷材料的主体办学方向,兼顾陶瓷基复合材料及其它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方向。陶瓷材料方向是利用天然原料或化工原料合成制备典型的硅酸盐材料,培养方向为日用陶瓷、建筑陶瓷、卫生陶瓷、电瓷等方向。陶瓷基复合材料及其它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方向是利用高纯度人工合成原料制备新型陶瓷材料,并涉及关键控制工艺研究。培养方向为氧化物陶瓷、碳化硅陶瓷、纳米陶瓷材料等方向。培养的毕业生专业知识面广、实践能力强、富有现代科学创新意识、具有吃苦耐劳、开拓创新的精神。

  专业特色:本专业以服务国家和地方的产业发展为己任,努力解决无机非金属材料领域相关重大技术难题,主要面向陶瓷材料、陶瓷基复合材料、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信息和功能材料等领域培养创新型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推动陶瓷行业的科技进步和发展。

  就业方向:本专业毕业生需求旺盛、竞争力强、发展前景良好,就业领域主要包括无机非金属材料、新能源、微电子、航空航天、生物材料、国防装备及相关技术领域的研究机构和企事业单位从事科学研究、产品开发、生产管理、技术服务等工作,或者考取相关专业方向的研究生继续深造。


  (二)能源与动力工程


  专业简介:本专业以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学科为依托,是全国唯一的面向陶瓷热工及设备科研和生产的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专业成立于1985年, 2005年被评为江西省品牌专业,2008年被评为江西省特色专业,2012年成为教育部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计划专业,2014年成为江西省首批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发展试点专业,2019年获江西省一流专业建设点。依托的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学科2000年获批硕士学位授予权,2002年批准为江西省重点学科,2006年成为江西省首批示范性硕士点,2010年被评为江西省“十二五”重点学科。本专业经过三十多年的建设,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具有创新思维和团结协作精神、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队伍,热工基础教学团队2010年成为江西省省级教学团队。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备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具备在能源与动力工程及相关领域,尤其是以陶瓷热工与先进节能技术领域为主,能源高效转化和综合利用领域为辅,从事科学研究、产品开发、生产管理、技术服务等工作的创新型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专业方向:专业面向国家战略性能源行业,以“立德树人”为宗旨,加强基础知识教学,突出实践应用能力培养,坚持陶瓷热工与先进节能技术的主体办学方向,兼顾能源高效转化和综合利用方向。陶瓷热工与先进节能技术方向主要围绕陶瓷热工过程基础理论、热工设备节能以及陶瓷工业余热回收与储能布局,能源高效转化和综合利用方向主要围绕太阳能、氢能等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低碳清洁燃烧,低碳制冷系统及过程、高效换热系统及过程等领域。培养的毕业生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文化修养、能服务能源行业的扎实专业知识储备、实践能力强、富有现代科学创新意识、综合素质高、具有吃苦耐劳、开拓创新的精神。

  专业特色:依托学校在陶瓷行业中的优势,秉承学校特色办学的理念,构建以陶瓷热能工程为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突出基础研究和行业应用相结合,形成独具特色的在陶瓷热能工程相关技术及装备的开发应用方面具有优势的专业方向,同时兼顾能源高效转化和综合利用方向。

  就业方向:本专业毕业生能够在能源与动力工程和陶瓷工业领域从事科学研究、产品设计、生产管理、技术服务以及能源高效清洁利用和转换等领域的基础科学研究和节能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的研发,或者考取相关专业方向的研究生继续深造。


  (三)环境工程


  专业简介:本专业始创于1999年,2010年获批为江西省高校特色专业,2014年入选江西省高校综合改革试点专业,2019年入选江西省一流特色专业。环境工程学科于2006年获得硕士学位授权点,依托的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2017年获得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2022年获得资源与环境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备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和工程职业道德,具有环境工程学科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具备水环境、大气环境、固体废弃物处理处置与资源化等污染防治工程技术及设备设施的设计与研发的能力,能在江西省乃至全国环境相关领域的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从事污染控制工程设计与施工、设备研发与制造、项目规划与管理、技术开发与应用等方面的工作,毕业5年后可成长为技术骨干或高级管理人员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专业方向:适应环境保护行业发展需求,以水环境、大气环境、固体废弃物处理处置与资源化等污染防治工程技术及绿色低碳相关设计与研发为主体,强调理论与工程应用相结合。

  专业特色:专业发展注重环境学科与化学、材料等学科交叉,培养的学生基础理论扎实、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强,不少成为行业领军人才和高校、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推动了环保领域的科技进步和发展。

  就业方向:本专业就业方向主要在江西省乃至全国环境相关领域的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从事污染控制工程设计与施工、设备研发与制造、项目规划与管理、技术开发与应用等方面的工作或者考取相关专业方向的研究生继续深造。  


  (四)材料化学


  专业简介:景德镇陶瓷大学材料化学专业设立于2004年,是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江西省一流专业,2019年获批“一本”招生;专业依托的材料学科1988年获批硕士学位授予权,2013年获批博士学位授予权。专业拥有一支学历、职称、年龄搭配合理的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师资队伍,目前专职教师高级职称占80%,具有博士学位教师达100%,其中,江西省主要学科学术和技术带头人1名、江西省高等学校中青年骨干教师2名,江西省青年科学家培养对象2名,江西省青年井冈学者3名。本专业目前拥有省级高水平教学团队1个,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承担教学改革研究项目10余项,获批省一流课程3门,省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门,出版教材8部,其中国家级精品教材1部,“十二五”规划教材2部。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备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能够综合应用材料化学合成与制备、化学修饰与改性、化学分析与测试等专业知识在新材料、新能源、信息通信、航空航天、智能制造、能源与环境催化等产业领域从事科学研究、产品开发、生产管理、技术服务等推动材料科学与技术进步的创新型应用型高素质人才。

  专业方向:专业面向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坚持需求引领,围绕新材料、新能源、航空航天、智能制造、能源与环境催化等领域涉及的化学制备、化学反应、化学分析、化学改性等知识结构及其发展方向,聚焦新型无机结构功能一体化材料的设计、制备、开发及应用,突出化学在材料行业发展中的作用。

  专业特色:本专业具有“专业基础厚、学科口径宽”的特点,形成了材料科学与化学学科、基础研究和行业应用的交叉融合的培养模式,以培养能够综合应用材料化学合成与制备、化学修饰与改性、化学分析与测试等专业知识在新型无机结构功能一体化材料领域从事材料设计、制备、开发及应用的创新型高素质人才。

  就业方向:本专业毕业生主要选择人才需求旺盛的新能源、新型功能材料、信息通信、半导体芯片、先进陶瓷等领域的研究机构、企事业单位从事材料设计、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生产及经营管理等工作,或者考取相关专业方向的研究生继续深造。


  (五)材料物理


  专业简介:景德镇陶瓷大学材料物理专业是2005年设立的,专业所依托的材料学学科于1988年获批硕士学位授予权,所依托的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于2013年获批博士学位授予权,2019年入选江西省一流优势专业建设点,2022年入选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2022年江西省专业综合评价材物专业排名第一,2022年材料物理专业在江西省按一本专业招生。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职业道德、社会责任感,以及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能够综合应用材料的光、电、力、磁、热等物理性能与材料微观结构的关系等材料科学与物理学相关知识在先进材料,特别是光电信息功能材料、新型结构材料等领域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生产管理等相关工作的创新型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专业方向:本专业依托博士学位授权点学科、江西省一流学科“材料科学与工程”进行建设,面向新材料、5G通信等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需求,聚焦先进陶瓷材料、光电信息功能材料、新型结构材料的开发与应用等相关复杂工程问题,培养服务材料、通信等产业转型升级和技术进步的创新型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专业特色:专业围绕材料物理性能的综合应用,重基础,宽口径,注重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培养,具有完备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培养特色课程体系。聚焦培养在先进陶瓷材料、光电信息功能材料、新型结构材料的开发与应用等领域从事材料物理性能综合应用的创新型高素质人才。

  就业方向:本专业就业方向主要在先进陶瓷材料、光电信息功能材料、新型结构材料及相关技术领域从事科学研究、产品开发、生产管理、技术服务等工作,或者考取相关专业方向的研究生继续深造。


  (六)粉体材料科学与工程


  专业简介:粉体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创建于2009年,并于2010年开始招收本科生。全国唯一的以陶瓷粉体的制备、加工、改性及应用开发为主体,强调理论与工程应用相结合的特色专业。自2010年以来,已招收400多名学生,毕业生主要从事陶瓷及半导体芯片等相关行业工作。专业依托的材料学学科1988年获批硕士学位授予权,依托的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2013年获批博士学位授予权。2018年、2022年获得江西省专业综合评价第一,2019年获批江西省一流特色专业。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具备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能够在陶瓷粉体及无机纳米材料的制备、加工、改性及应用开发等领域,从事科学研究、产品开发、生产管理、技术服务等工作的创新型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专业方向:专业依托学校优势学科,以“立德树人”为宗旨,专业的办学方向以无机陶瓷粉体为主,纳米材料和器件为辅,研究无机陶瓷粉体的制备、加工、表征,无机纳米器件设计及应用相关的理论与技术,服务于陶瓷、汽车、半导体、精细化工、绿色建筑等行业。

  专业特色:专业瞄准新材料未来产业发展,以“知行并重,产学相成”为办学理念,以无机陶瓷粉体为特色,强调专业知识和工程实践相结合。

  就业方向:本专业就业方向主要服务于陶瓷、电子、汽车、半导体、精细化工、绿色建筑等行业,能够在无机纳米材料的制备、加工、表征、设计及应用等方面从事科学研究、产品开发、生产管理、技术服务等工作。


  (七)新能源材料与器件


  专业简介:景德镇陶瓷大学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是在2009年开设的应用物理(光伏材料)专业基础上,2014年更名而来,2015年开始招生。江西省专业综合评价排名第一,江西省内一本批次招生。专业拥有专业教师12名,高级职称占73%,拥有博士学位教师100%,其中,江西省“井冈学者”特聘教授1人,江西省主要学科学术和技术带头人1名,江西省青年科学家“井冈之星”培养对象2人,江西省高等学校中青年骨干教师1人。形成了一支以中青年为骨干,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合理、学历结构高的高水平师资队伍。专业曾获江西省教学成果奖,江西省自然科学奖、中国轻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奖等多项奖励。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备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实践精神,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能够综合应用材料、物理、化学等专业知识在光伏、锂电、燃料电池等新能源行业从事科学研究、产品开发、生产管理、技术服务等工作的创新型、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专业方向:专业坚持面向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立足碳达峰、碳中和的新形势,服务国家经济社会高质量快速发展,围绕太阳能电池、半导体、锂电池、燃料电池等新型能源转化与存储材料和器件方向,着力培养具有良好道德情操、文化修养和身心素质,掌握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工程技术技能,具备开发新材料、研究新工艺、提高和改善材料性能等基本能力。具备在太阳能电池、半导体、锂电池、燃料电池等新能源相关领域从事研究、技术开发、工艺和器件设计及相关管理工作的能力。

  专业特色:专业围绕能量转化与能量存储培养方向,重基础,宽口径,注重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培养,具有完备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培养特色课程体系。专业学习气氛浓厚、学风优良,在各类评比、竞赛中多次获得佳绩。学生就业率、考研率连续多年位居学校前列,考研上线率连续三年超过百分之五十。

  就业方向:本专业毕业生适宜在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以及国家电力、信息、交通等领域的研究机构、企事业单位从事研究、技术开发、工艺和器件设计及相关管理工作,或者考取相关专业方向的研究生继续深造。


  (八)储能科学与工程


  专业简介:储能技术的发展是建设新型电力系统、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装备基础和关键支撑技术,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支撑。随着电力行业储能配置需求以及储能技术的不断进步,储能领域各方面面临专业人才供给严重不足的巨大挑战。为了适应我国储能行业发展需要,培养复合型和创新型储能领域本科人才,服务地方乃至国家产业人才需求,景德镇陶瓷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新增设置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于2023年开始招生。专业拥有专业教师11名,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3人、讲师4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10人、硕士学位的教师1人,有海外留学或学习经历的教师5人,35-45岁骨干教师5人。专业教师曾获江西省教学成果奖,江西省自然科学奖、中国轻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奖等多项奖励。

  培养目标:本专业以构建“跨学科交叉融合”课程设计为主旨思想,旨在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备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实践精神,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能够综合应用能源动力、材料、物理、化学等专业知识在电化学储能、热储能等相关领域从事科学研究、产品开发、生产管理、技术服务等工作的创新型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专业方向:专业坚持面向国家战略性储能行业,立足碳达峰、碳中和的新形势,服务国家经济社会高质量快速发展,围绕电化学储能以及热储能技术,着力培养具有良好道德情操、文化修养和身心素质,掌握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工程技术技能,具备在电化学储能和热储能材料及其器件的结构、性能、制备技术、性能分析检测、设计及其相关管理工作的能力。其中,电化学储能方向是利用化学元素做储能介质,充放电过程伴随储能介质的化学反应或者变化,主要培养方向包括燃料电池、锂离子电池、超级电容器、金属空气电池、铅酸电池等。热储能主要是使用电力加热相关材料,然后对加热的材料进行隔热,到需要能量时通过功率转换装置将热量转换回电能,该方向主要围绕相变储能和太阳能热电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培养。

  专业特色:专业依托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现有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材料化学专业建设,注重专业交叉融合,具有较强的师资队伍,拥有国家级科研平台和先进设备。重点围绕电化学储能以及热储能两个方向,重基础,宽口径,注重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培养,具有完备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培养特色课程体系。

  就业方向:本专业毕业生适宜在国家能源、智能电网、新能源汽车、电池(电源)、储能材料等行业及其新兴交叉领域,从事储能本体、应用、控制技术的研发、设计及相关管理工作,或者考取相关专业方向的研究生继续深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