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盛和夫曾写过这样一段话,“心不唤物物不至——心中描绘什么?抱有怎样的思想?以何种态度对待人生?这些是决定人生最重要的因素。” 心之所向,行必有至——这样的人生态度也激励着王禹涵。王禹涵是我校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2018级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的一名学生,在我校2022年研究生招生考试中,他以设计学第一的优异成绩被我校陶瓷艺术设计与理论研究方向录取。
作为我校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的一名学生,王禹涵没有选择参加高考美术集训和科班教育,但这并不影响他坚守对艺术的梦想和执着,反而走出了一条独特的艺术之路。他的油画作品《归•No.2》获第四届山东省青年美展最高奖,《庚子•光》入选百年辉煌•武汉记忆——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全国美术作品展,《秋暝图》入选雨花满天——全国中国画花鸟作品展······丰富的参展获奖经历不禁让人对这位行走在理性与艺术之间的“理科生”刮目相看。谈及跨专业考研,王禹涵表示:“选择考研是因为我想踏入更高层次的平台,基于本科学习课程的研究,希望将自己的材料专业和艺术爱好相结合,继续探索陶瓷材料的魅力。在材料与艺术结合的方式上,为弘扬中华陶瓷文化作出一点自己的贡献。”
《庚子·光》 布面油画 150cm×200cm
汶川记忆·曙光 布面油画 200cm×430cm
回忆起自己考研的时光,王禹涵用“疯狂”一词来形容它。直至十月份考研报名,他都在纠结到底是选择继续报考材料学还是选择学习艺术。“画画原本是我的一个爱好,”王禹涵说,“但我认为我还可以在艺术领域精进自己。”从当初选择来到“瓷都”景德镇,不论是无机非金属材料的学习还是在课外继续着自己架上绘画的研究,王禹涵其实一直在从事与艺术相关的事业。“我希望可以根植景德镇陶瓷的沃土、延续自己本科学到的知识,从陶瓷这一材料出发转而进行艺术创作,将学科融合并走向多元化。”最终,他坚定地选择了艺术。
刚开始跨入考研学习的阶段非常艰难,此时王禹涵只有短短三个月的准备时间,起初,面对需要背诵的艺术史论、政治以及庞大的英语词汇量,他倍感压力。有时明明昨天还记过的英语单词,第二天再去看却怎么也想不起来;厚厚一沓的政治资料,好像怎么学也学不完······焦虑的感受也会向他袭来,但是他从没有想过放弃,“我想起我儿时每次某张画要放弃时,姥爷都会给我说的一句话:‘画下去!画下去,就一定会有转机。’”每当濒临崩溃的时候,王禹涵就默默鼓舞自己:一定要坚持,不能被困难打倒,很多事情并没有自己想象的那么糟糕······他认为既然做了这个选择,不论结果是好是坏,都一定要试出一个结果来!
在王禹涵的无机非金属专业的实验中,即使失败,也要积极去讨论问题、探索失败的原因并解决问题。他把这一思维转换到自己考研学习中,慢慢摸索出了适合自己的方法,“以终为始,要事第一,知己知彼”。王禹涵分享道:“面对考研这场千军万马过独桥的比拼,想要用有限的时间取得最好成绩,一定要清醒认识自己,了解自己需要提高的短板和可以减少精力支出的强项,明确自己最需要完成的任务。要让自己的每一分努力、每一分钟都扎实有效。” 他说:“记重点、多总结,多思考,这比一开始上来就莽撞地去期望面面俱到要好很多。”例如在艺术史论与政治的学习中,他习惯在一头扎进去背诵之前先通览一遍,思考哪些是重要的。每背诵一个题目之后,他试着自己去分析,这个题目是按照什么逻辑回答的?这种方法是否适用于其他此类型题目?这个答案用来回答其他问法是否也可以?以求触类旁通。学会取舍、每一步都稳扎稳打、踏踏实实,正因有了高效的学习方法,使得王禹涵在考研学习中显得游刃有余。
三个月披星戴月的奔赴,穿过泛泛的书海,王禹涵终于到达了胜利的彼岸。当他拿到自己成绩的那一刻,回望这段疯狂而努力的时光,他感到十分珍贵:“这一路上少不了朋友们的打气和家人的支持,是他们一直包容和鼓励我,让我能够一直坚定地追梦、勇敢地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收获这样的结果我感到非常开心,自己的努力付出不是没有回报的!”。
“艺术在我的人生中扮演了一个不可缺少的角色,它调节了我的身心,给予了我放松的灵感。无机非金属专业的理性思维和艺术创作时的感性给我带来了不同的感受,让我在艺术创作中思考问题的方式会变得不同。”王禹涵畅想着,“艺术之路需要功夫的深厚积淀,在未来,我仍需持之以恒继续耕耘,不断提高自己的眼界,把陶瓷的材料性质和艺术表达相互结合,在景德镇陶瓷大学这片丰沃的土壤上继续诉说陶瓷故事,传承陶瓷文化。”
原文链接:http://www.jci.edu.cn/info/1219/40218.htm